2019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5-22   阅读量:6938

 

批准立项年份

2018

通过验收年份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91——  201912月)

 

 

 

实验室名称: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顾祥林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宋晓滨/15900698312

E-mail地址:xiaobins@tongji.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同济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

 

 

 

 

 

 

 

 

2020      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11日至1231日。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331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由实验室人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1;若排名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的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

2.“40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40周岁。

3.科技人才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程(如:ITERCERN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工程结构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

荷载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研究方向2

环境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研究方向3

工程结构性能感知

研究方向4

工程结构性能控制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顾祥林

研究方向

结构全寿命维护、结构破坏过程分析、结构性能提升、新型材料和结构体系

出生日期

1963.4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9

实验室

副主任

姓名

宋晓滨

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性能感知

出生日期

1977.8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9

实验室

副主任

姓名

张盛东

研究方向

环境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出生日期

1967.12

职称

副教授

任职时间

2018.9

实验室

副主任

姓名

黄庆华

研究方向

环境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出生日期

1978.5

职称

讲师

任职时间

2018.9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岳清瑞

研究方向

工程结构性能控制

出生日期

1962.1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9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67

EI

9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4

国外出版

1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2项 

二等奖

1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990.7万元

纵向经费

896万元

横向经费

94.7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授权数

10

成果转化

转化数

3

转化总经费

10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2

行业/地方标准

3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44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16人 

院士

0人 

 

 

长江学者

特聘 1

讲座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青年长江

0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1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14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0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0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顾祥林

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

副主席

顾祥林

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中国分会

副主席

肖建庄

国际RILEM再生混凝土结构行为与创新技术委员会

主席

薛伟辰

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IIFC

理事

访问学者

国内

3

国外

0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13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4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学科1

土木工程

学科2

环境工程

学科3

材料工程

学科4

测绘工程

学科5

力学工程

学科6

通信工程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75

在读硕士生

160

承担本科课程

1530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990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0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1

国内

(含港澳台)

1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0

实验室面积

3000 M2

实验室网址

peces.tongji.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00万元

                       

 

 

 

、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实验室2019年稳定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相关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其他奖励2项。同时,张其林教授领衔设计、建造和监测的潭溪山人行天桥工程获2019世界结构大奖(行人天桥奖)。实验室主编或参编标准5本,其中国家标准3本。2019年发表SCI论文67篇,EI论文9篇。相关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建筑结构全寿命运维和建筑结构智能建造等学科发展的发展,为国家高边疆、远边疆和深边疆建设、对上海市科创中心的建设以及建筑工业化建造提供科研支撑。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实验室2018年各类科研经费到账990.7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896万,横向经费94.7万元。实验室固定成员获批国家级项目20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各一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一项,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1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8项,其他各类项目共计227项。主编或参编标准15项,获批发明专利10项。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大型关键工程结构地震成灾机理与减隔震技术(项目)

2017YFC1500700

顾祥林

2018.1.1-2020.12.31

17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大型能源存储与发/变电站结构地震成灾机理与灾变控制(课题)

2017YFC1500704

顾祥林

2018.1.1-2021.12.31

29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

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薛伟辰

2018.1.1-2022.12.31

80

中央其他部委

4

基于UHPC连接技术的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

51878478

薛伟辰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5

疲劳荷载作用下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时变可靠性分析与寿命预测

51878486

张伟平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6

村镇民居建设用结构功能一体化部品标准化研究和应用(二级课题)

2018YFD1101004

张其林

2019.12.1-2022.12.31

8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7

第十五批国家青年项目

 

卢昱杰

2019.12.1-2024.11.30

70

中组部人才计划

8

基于弹塑性损伤和多性能目标的多高层重型木框架结构抗震分析

51878477

宋晓滨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9

有害气体散发特性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2018YFC0705303

高军

2018.7.1-2021.6.31

3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0

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作用下桥梁局部结构响应预测理论

51878495

阮欣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11

复杂索缆结构动力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

51878490

淡丹辉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12

部分闭合式型钢混凝土巨型柱时变性能演化规律及预测模型

51878475

 

吴杰

2019.1.1-2022.12.31

58

基金面上项目

13

基于预应力-耗能耦合机制的自复位木框架结构抗震机理与时变性能研究

51878476

李征

2019.1.1-2022.12.31

62

基金面上项目

14

变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粘贴CFRP补强含损伤钢梁疲劳性能

51878485

余倩倩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15

大型客机撞击下核电站屏蔽及附属厂房的损伤破坏与振动响应研究

51878507

吴昊

2019.1.1-2022.12.31

60

基金面上项目

16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多灾害响应特性及性能时空演化规律(二级课题)

2018YFB2101001-01

吴杰

2019.7.1-2022.6.30

2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7

工业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设计方法(二级课题)

2018YFC0705702

吴杰

2018.7.1-2021.6.30

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8

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期间灾变衍化预测及智能仿真理论和方法(二级课题)

2018YFB1600105-2

阮欣

2019.3.1-2022.12.31

5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9

混凝土材料全生命周期能力预测与评价方法(二级课题)

2017YFB1201204

黄庆华

2017.7.1-2020.6.30

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

高性能抗震耐蚀耐火钢构件的抗震与抗火性能研究(二级课题)

2017YFB0304701

强旭红

2017.7.1-2021.6.30

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1

变电站(换流站)电力设施抗震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二级课题)

2018YFC0809404

谢强

2018.7.1-2021.6.30

6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1荷载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建庄

何敏娟、吴昊、吴明儿、谢强、李翔、任晓丹、李征、段珍华、罗金辉

2环境作用下工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

顾祥林、张伟平

阮欣、李峥嵘、高军、柳献、张盛东、刘斯凤、余倩倩、黄庆华

3工程结构性能感知

张其林

淡丹辉、陈波、宋晓滨、卢昱杰、罗晓群、吴杰、杨彬、项平、强旭红、艾晓秋

4工程结构性能控制

薛伟辰

陈惟珍、王广斌、林峰、余江滔、陈涛、赵勇、钻峰、朱鹏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顾祥林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7

4

2

肖建庄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2

4

3

何敏娟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7

4

4

吴昊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9

4

5

吴明儿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5

4

6

谢强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9

4

7

李翔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50

4

8

任晓丹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4

9

李征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3

4

10

段珍华

研究人员

博士

助理研究员

35

4

11

罗金辉

研究人员

博士

助理研究员

42

4

12

张伟平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7

4

13

阮欣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4

14

李峥嵘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1

4

15

高军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4

16

柳献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3

4

17

张盛东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52

4

18

刘斯凤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50

4

19

余倩倩

研究人员

博士

助理研究员

33

4

20

黄庆华

研究人员

博士

讲师

42

4

21

张其林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8

4

22

淡丹辉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8

4

23

宋晓滨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3

4

24

卢昱杰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35

4

25

罗晓群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4

4

26

吴杰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5

4

27

杨彬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1

4

28

项平

研究人员

博士

助理研究员

36

4

29

强旭红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6

4

30

艾晓秋

研究人员

博士

助理研究员

43

4

31

薛伟辰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0

4

32

陈惟珍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8

4

33

王广斌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53

4

34

林峰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9

4

35

余江滔

研究人员

博士

副研究员

45

4

36

陈涛

研究人员

博士

教授

40

4

37

赵勇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45

4

38

潘钻峰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4

39

朱鹏

研究人员

博士

副教授

39

4

40

胡志凌

技术人员

--

实验师

51

4

41

殷超

技术人员

硕士

工程师

28

4

42

胡翔

技术人员

博士

工程师

37

4

43

满德明

技术人员

学士

实验师

47

4

44

孔蔚

管理人员

学士

--

36

4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1

刘超

 

37

副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

2

雷颖

47

高工

山西大学

1

3

杨海峰

37

副教授

广西大学

1

4

贾东峰

博士后研究人员

34

 

 

2

5

刘琼

39

 

 

2

6

张凯建

30

 

 

2

7

王玉梅

34

 

 

2

8

陈林

33

 

在职

2

9

李志卫

34

 

在职

2

10

马志鸣

32

 

在职

2

11

谢青海

29

 

在职

2

12

张东波

34

 

企业联合统招

2

13

张月强

36

 

企业联合在职

2

14

严佳

33

 

企业联合在职

2

15

张勤

36

 

企业联合在职

2

16

刘汉昆

34

 

企业联合在职

2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实验室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等学科,2019年在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结构全寿命设计与维护、结构智能建造等领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实验室针对环境与荷载对建筑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结构性能感知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结构全寿命运维以及基于结构主被动控制的结构智能建造的学科发展。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开设主讲课程:实验室人员2019年度开设《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施工》、《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桥梁工程》、《工程防灾》等本科生主干课程,累计1530学时;研究生《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高等钢结构理论》、《地震工程学》、《结构全寿命维护理论》、《BIM技术及工程应用》等主干课程,累计990学时

教改项目:2019年度张伟平教授获得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面向土木工程新业态的个性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与探索。何敏娟教授获得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1上海市属高校本科专业办学状况预警机制的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无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实验室目前在读博士生75人,在读硕士生160人,其中留学生19人。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通过在实验室的培训及后期的操作和锻炼,研究生熟练掌握设备仪器的操作、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在 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

1. H Wu*, F Hu, Q Fang.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shaped charge JET on UHPC targets. Defence Technology. 2019, 15(4): 506-518;

2. Seven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FRP in Structures - APFIS 2019最佳会议论文奖(研究生M. FabbriR.X. Gao,导师余倩倩)

3.Peng Fei, Xue Weiche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oncrete Rectangular Columns Reinforced with FRP Bar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19, 116(4): 275-284.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口头报告

李筑轩

博士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eel Structures/Korean Society of Steel Construction

陈涛

2

口头报告

叶俊宏

博士生

Fib Symposium 2019, FIB

余江滔

3

口头报告

侯少丹

博士生

32nd KKHTCNN Symposium on Civil Engineering, KAIST,Daejeon,Republic of Korea

肖建庄

4

口头报告

王雪静

博士生

32nd KKHTCNN Symposium on Civil Engineering, KAIST,Daejeon,Republic of Korea

阮欣

5

口头报告

方园

博士生

32nd KKHTCNN Symposium on Civil Engineering, KAIST,Daejeon,Republic of Korea

余江滔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为充分利用和发挥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效益,拓宽培养学术骨干的渠道,本实验室推行开放研究课题。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6项,每项10万元,总资助金额60万元。

 

序号

课题名称

经费

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

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2019KF-1

氯盐侵蚀下钢筋非均匀锈蚀的表征与演化研究

10万元

杨尚同

副教授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2019KF-2

生态型再生自密实混凝土及其钢筋混凝土梁长期性能研究

郭樟根

教授

同济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2019KF-3

大型复杂索膜结构全寿命周期内的性能演化及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张营营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2019KF-4

冻融循环作用下 BFRP 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机理

洪丽

讲师

合肥工业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2019KF-5

基于近场动力学模型的 UHPC 加固砌体构件界面行为分析

彭斌

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2019KF-6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既有建筑关键性能精准感知研究

单伽

副教授

同济大学

201911月至202111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第五届上海市建筑工业化技术交流会——暨第一节上海市预制混凝土结构高峰论坛

上海市建筑学会工业化建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预制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

薛伟辰

2019.12.28

120

地区性

2

The 9th Asia-Pacific Yong Researchers and Graduate Symposium (YRGS 2019)

同济大学

陈建兵、余倩倩、彭勇波

2019.12.1912.20

90

全球性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实验室研究人员2019年共55人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合作交流。

何敏娟教授于7月在第五届太平洋地区木结构工程会议上做特邀报告“The Recent Development on Timber Engineering in China -Research, Codes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张其林教授于11月在ISSS2019上做特邀报告“Application of some New Technologies i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Land scape Steel Footbridge”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实验室以国家、行业、区域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每年投入一定的科普经费,完善科技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结合国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建立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加强科教资源的科普转化,为学科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实验室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在满足科研教学需求的同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运行,设立公众开放日,面向社会开展科学知识传播;加强数据、标本等科技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保存,建设各类资源库,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建立科研成果科普宣传平台,设立公众开放日,通过实验室开放、科普互动体验、科普讲座、科普文章等形式,面向社会开展科学知识传播,将实验室开放工作常态化,更好地完成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

2019625日组织上海市控江中学30名师生,74日组织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40名师生的开展主题为土木工程实验的科普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报告和实验室参观,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实验的基本常识和工程结构服役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的途径。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肖绪文

院士

67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2

岳清瑞

院士

58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冶建总院)

3

徐建

院士

62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4

张喜刚

院士

58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院长

5

李杰

教授

63

同济大学

6

韩振勇

勘察设计大师

55

天津城建集团

7

金伟良

理工学院院长

59

浙江大学

8

牛荻涛

副校长

5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

王如路

总工

58

申通地铁集团运营管理中心

10

金贤玉

教授

59

浙江大学

11

刘加平

教授

53

东南大学

12

顾祥林

副校长

57

同济大学

13

李国强

教授

57

同济大学

14

赵宪忠

土木学院院长

48

同济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实验室与20189月通过实验室建设方案论证,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已于20191月在同济大学土木大楼召开。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学院提供一流学科建设经费6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大型设备的维修、小型设备的购置、实验材料的购置等。学校投入实验室运行经费100万元用于实验室运行和开放课题等。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环境与静力耦合试验机使用2560机时,环境与疲劳耦合试验机使用1723机时,海洋大气环境室使用2560机时,一般大气环境室1653机时、工业大气环境室使用2458机时。

完成M204电化学工作站、超焦深多维测量分析系统的论证和验收。完成引伸记和力的标定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购置,投入经费30.00万元;多功能结构试验机系统的改造和维护、吊车维修、环境模拟实验室维修等,投入经费50.00万元。

完成DIC散斑表面应变测量系统(投入经费39.00万元)、电化学扫描系统(投入经费47.00万元)、数码蓝光3D扫描机(投入经费38.00万元)三个进口设备的立项、技术方案比较、论证和购买。

完成实验室实验预约管理系统的购置,投入经费4.50万元。

 

 

六、审核意见

1、实验室负责人意见

实验室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

实验室主任:

(单位公章)

       

 

2、依托高校意见

依托单位年度考核意见:

(需明确是否通过本年度考核,并提及下一步对实验室的支持。)

 

经年度考核该实验运行良好,同意通过。

同济大学继续在实验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给予支持: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自主研发等对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并提供人力资源、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